董雷“賭局”是質量品牌的“雙贏”
3月19日,小米公布了上市以來第三份財報,根據小米公布的“成績單”:2018年全年,小米集團營收1749.15億元,同比增長52.6%;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,經調整,小米集團凈利潤85.5億元,同比增長59.5%,高于市場預期的82.5億元。2018年小米智能手機銷量高達1.187億部,同比增長29.8%;收入約1138億元,增長41.3%。
這是一份備受關注的“成績單”,不僅僅因為這也是小米上市后的第一份年報,更因為5年前那個著名的“賭局”:2013年12月,在CCTV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現場,格力掌門人董明珠與小米掌門人雷軍定下了一個“十億賭約”,即5年之內,如果小米的營業額能夠擊敗格力的話,那么董明珠輸給雷軍一元錢,而董明珠回應稱,要賭就賭10個億。
隨著小米這份財報的出爐,意味著這場世紀“賭局”正式分出了結果。據格力的業績預告,該公司2018年預計營收約為2000億元~2100億元,預計實現凈利潤約260億元。兩家企業的營收相差251億元。也就是說,這場吸引眼球的“賭局”最終以董明珠的勝出而結束。
一個是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中的后起之秀“雷布斯”,一個是傳統家電老大哥一把手“董小姐”,自從5年前的那場“賭局”出爐之后,無論是董明珠、雷軍兩人還是他倆執掌的格力與小米,就經常因為這場“賭局”而受到媒體與社會的關注。這次小米財報出爐也不例外,從這一點上看,盡管“賭局”最終分出了勝負,但是兩家企業卻都成為最大的贏家。可以說,董雷“賭局”是一次質量品牌的“雙贏”。
5年前,當“董小姐”與“雷布斯”打賭的時候,小米營收為316億元,格力營收為1200億元。以此營收規模為出發點,5年時間過去,小米營收增長了約1400億元,格力營收也增長了近千億元。從營收增長速度上看,當時體量較小的小米增收速度更快,但是格力仍然在總體營收收入方面還略勝小米一籌。更重要的是,5年之間,小米不僅做手機,還把業務拓展到格力的腹地——空調,把未來戰略定為手機和AIOT(人工智能+物聯網)。而格力也開始“搶”小米的飯碗,做起了手機,還開始向新能源汽車、半導體等領域延伸。對于9歲的小米和28歲的格力而言,顯然在“賭局”中都沒有“輸家”。
這場“賭局”更是兩大企業在質量上的一次“雙贏”。表明上看,兩人的“賭局”賭的是兩家企業是數量規模,但是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是質量、動力之源是創新、生存之基是管理,數量規模持續增長的背后是質量、創新、管理綜合作用的結果。從“掌握核心科技”到“讓世界愛上中國造”,已經拿下中國質量獎的格力經過“賭局”這5年的發展,在自己的主業空調方面持續向產業高端邁進,基礎研發實力愈發雄厚,也成為中國質量的佼佼者之一;作為后起之秀,小米走的是互聯網輕量化運作的模式,但是小米在“賭局”的這5年同樣在質量方面投入很大,一直在向行業的中高端沖擊,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有兩個方面的數據,一是小米2018年研發支出達到了57.77億元,較2017年的31.51億元同比增長83.3%;二是小米的國際化步伐明顯快于格力,2018年,小米的國際市場收入為700億元,同比增長118.1%,占總收入比率由2017年的28%提升至40.1%。
無論是對于已年近而立的格力還是未滿10歲的小米來說,5年只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很短的周期,如果要想基業長青和打造百年老店,還需要更多更加持續穩定的5年,不是僅僅靠一個“賭局”就能實現的,唯有抓好企業的立身之本——質量、企業的活力之源——創新、企業的生存之基——管理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掌握主動,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,奮力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、掌控技術話語權,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國制造邁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。